No189【城市设计作业】黄倩:从边境孤岛到城市中心——深圳罗湖口岸 “深港之心”站城一体化设计的具体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的策略旨在将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融合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和创新中心。罗湖区坐拥深圳连接香港的3个重要口岸,是粤港澳大湾区深港合作的重要区域,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技术交流、完善交通和物流网络、推动社会文化交流、增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重要功能。罗湖区同时也是深圳城市建设历史相对最久远,城区最密集的区域,面临着高强度建设和城区整体环境质量下降等压力。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高度出发,审视罗湖区的重要历史和现实地位,挖掘该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围绕着国家战略,深圳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组织毕业设计,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人文地理和建筑等专业在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方面的可能性。今年的选题由深圳大学和深圳罗湖区提出,意图引入新近发展动态,结合功能提升、城市更新,鼓励毕业生积极开创探索。
本次城市设计将从基地现状出发,结合文献案例经验,提出罗湖口岸地区设计策略及设计的具体方案。项目基地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罗湖口岸地区,研究面积158万平方米,城市设计基地面积48万平方米。
自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策略的背景下,罗湖口岸汇集了口岸、铁路深圳站、城轨、城际大巴等多种交通方式,是超大流量的交通枢纽。
国内外重点枢纽的设计已经从单纯交通功能发展为结合商业、文化等属性的立体综合开发,其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也从交通核心转变为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地区经济效率和功能多样性的催化剂。
同时,罗湖口岸是连接香港和内地的第一口岸。是深圳最早的口岸,也是深圳发展的起点,中国人流量最大的陆路出入境口岸。口岸周边地区也是深圳城市建设历史相对最久远,城区最密集的区域。但也因此面临着高强度建设、建筑年代久远、空间利用效率低、空间割裂、整体环境质量下降等压力。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框架下,作为深港口岸经济带战略支点与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的重要交汇区域,该片区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罗湖口岸地区由于北部高架路、东西香港飞地、南边深圳河分隔,成为了边境孤岛门户,人流导入困难。也因此,枢纽难以发挥进一步的带动作用。又由于广九线、广深铁路高架的存在,消极的线性空间,使该地区东西向的联系受到了限制,割裂显著。基于此,设计的具体方案将香港飞地同时纳入设计范围,重新组织城市道路与地块,将铁路线和部分道路下埋,把城市公共空间还给人民,并打造各具特色的节点、线性公园,利用公共空间进行城市空间织补。
作为深圳发展的原点,基地内部及周边拥有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印迹,独特的市井和商业文化,是深圳城市发展历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包括传统风貌的历史建筑、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风貌建筑,代表罗湖商业文化的设施,以及有更新活化潜力的城中村等。设计在尊重原有城市肌理、延续城市脉络、重塑蓝绿脉络框架下,结合这些文化、历史、商业资源打造罗湖特色步行公共空间,整体打造紧凑宜人的街区尺度。形成了“三轴一心”的空间结构。
历史文化商业轴线:建立与人民南片区立体交通衔接,形成空中连廊与地下通廊复合体系。优化街道界面连续性,植入文化地标导视装置强化空间引导。改造街角闲置空间为微型城市记忆展馆。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AR历史场景再现节点,延展深圳记忆,打造体验式消费街区。
滨水景观轴:拆除河道隔离设施,构建多层级亲水岸线:观景平台、湿地步道、亲水码头。分段打造城市阳台、艺术水岸、湿地科普等特色片区。构筑连续的慢行网络,打通开放空间,形成沿布吉河、深圳河的休闲、游憩活动空间。
活力绿轴:中央线性公园,通过空中绿桥与地下通廊实现东西空间缝合。嵌入模块化商业单元、移动服务驿站、艺术互动装置,设置弹性活动草坪等,分设主题公园:运动漫步公园、未来艺术公园、露天休闲公园、站前迎宾公园。
罗湖口岸联检大楼是深圳深厚的都市积淀,是深圳最具都市精神的地区之一。保留罗湖口岸联检大楼的主体建筑,保留其口岸功能,延续其站前广场的空间格局,同时也是保留城市记忆。广场上设置大量的绿化和电动步道,为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以立即进入地下层或室内空间,在炎热的夏季或雨天更加舒适。
多层的立体广场配置屋顶花园、商业外摆、硬质广场等。内部为综合商业空间,提供休闲、购物、饮食、娱乐、观影、观展、体验等场所,以其便利性,提供候车人群更闲适的去处。打造可以有效的进行国际化水准消费中心的综合体,ABC三栋配置酒店、餐厅、影院、空中花园、停机坪等功能。从中心散发出去的四个区域分别为深港医疗合作区,教育合作区、金融产业合作区和共享公寓,为深港双方的产业技术人才交流提供平台和空间载体。
罗湖口岸地区由于北部高架路、东西香港飞地、南边深圳河分隔,割裂显著。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设计的具体方案将香港飞地同时纳入设计范围,重新组织城市道路与地块,将铁路线和部分道路下埋,并将枢纽功能主要安排在地下,地上组织市民喜闻乐见的城市功能,例如商场、酒店、剧院、活动广场等。
轨道交通层面,升级原铁路线为高铁线,将候车空间设计在地下一二层,扩大候车面积,配合其他交通设施组织流线。将香港东铁线北延至香港飞地区域,设置新的关口,分散通关人流的同时便利前往深港合作区的人们通关。
在地面层设计半球形大厅作为深圳站的地面入口,内部绿植设计,加强标志性与形象感。新的枢纽大厅将深圳站的地面入口缩小化,并且配置地下一层、二层的多方向出入口,避免站房建筑导致的慢行割裂问题,将城市空间释放给公众。
考虑到接送站车流与生活工作休闲类车流的相互影响。将接送站车流通过的道路下穿,形成连接船步路与沿河南路的“U”型的道路,施行“即停即走”等快捷化的接驳管理措施提高效率,即在地下一层布置出租车上下客区。分层的道路布局可以使不同来往目的的车辆之间减少由于相互影响造成的堵塞,同时也使驾驶者更易于辨识路径和方向。通过立体停车楼组织联系不一样的区域的停车场。
构建竖向交通平层,在平层空间配置直达各交通设施及地面建筑物的垂直交通,以及水平方向进入各个设施的入口。通过竖向交通平层多点位集散人流,组织及联系各层交通,有效提升枢纽地区集散效率,能便捷地实现人流与地铁、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小汽车之间的无缝换乘。
响应低空经济战略,在商业综合体屋顶设置“飞的”起降场,供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等产品起降。随着相应技术的成熟及产品进入市场,可以使乘坐空中出租车的乘客从罗湖出发,更加快速地来往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增强区域联系。
本次毕业设计从罗湖口岸地区的自身现状条件和空间特征出发,通过对罗湖口岸地区进行空间优化设计旨在缓解罗湖口岸地区目前存在的“孤岛化”、建成环境品质与定位不匹配等问题。基于前人经验,以“站城融合”为核心理念,践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打造立体复合的活力中枢站城。通过构建有序空间关系,配置合理的功能业态,对商业、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改善街区风貌,激发罗湖形象,将交通门户转变为城市中心,促进片区复兴。同时,方案强调多元开放,为深港双向对接提供平台,实现深港多维互动,一起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