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解读 范嗣斌:“可持续城市更新”成为解析老旧街区改造的示范密码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范嗣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全国城市更新工作部署视频会也要求,构建好城市更新中的资金共担机制。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出的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以成都玉林东路、无锡蓝系列园区、贵阳太平路、威海火炬八街、苏州十全街等为代表的老旧街区改造,积极回应了新时期可持续城市更新的要求。这些不一样的地区的项目因地制宜,通过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兼顾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经济激活与治理升级的可持续更新路径,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经验。
制度破题,构建多方共担的长效机制。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模式,需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无锡蓝系列园区采用政府引导的“社会企业投资+运营”模式,通过“租金+物业+增值服务+收益分成”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实现产权人、运营者、政府管理方的合作共赢;贵阳太平路通过“政府基金+银行融资+企业自筹”破解融资难题;苏州十全街“共生式”更新建立四方统筹工作机制,“政府管基本、市场做提升”。这些实践表明,城市更新的核心已从“空间改造”转向“机制重构”,通过政策机制创新实现多方利益平衡、资金共筹、合作共赢。同时,这些案例中街区发展联盟、商户联盟、自管委、业态联合会等机构的建立也为长效治理提供了良好保障。
活力塑造,有机更新延续城市烟火气息。老旧街区改造既是空间焕新、品质提升,更是城市活力场所营造,需要守护城市烟火气息。这几个案例避免大拆大建,通过“针灸式”有机更新,保护城市肌理,延续社会网络,呵护生活气息。成都玉林东路通过“五个一批”,既推动业态焕新升级,也尊重原有居民习惯,留住市井生活气息;威海火炬八街依据需求引导业主确定经营业态,将游客、商户、青年学生等各类群体意见融入改造方案设计和经营管理模式,增添街区烟火气;苏州十全街通过清理占道设施、拓展步行空间、多元业态引流、营造活力场景,改造后成为人流络绎不绝的CityWalk热门目的地。这些生动的实效证明,守护城市烟火气息需以“人群”和“需求”贯穿更新全程,而随这种烟火气息产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综合效益,也恰好印证了新时期“烟火气就是竞争力”的发展逻辑。
文化赋能,保护挖掘运用中的价值实现。这些典型案例不约而同地通过创新思维体现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保护、挖掘和运用。成都玉林东路挖掘“老成都记忆”,通过墙绘艺术再现市井生活场景,使街区文化辨识度大幅度的提高;贵阳太平路揭开河道盖板,重现老贯城河滨水场景,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提示和展现龙井桥历史风貌,充分的利用老墙、老街、老巷等文化资源要素,在改善环境同时,大大增强了城市文化认同感;苏州十全街系统梳理历史街巷文化基因,建立当地的“非遗活化清单”,将苏绣工作室、评弹茶座、文化传说等嵌入潮流商业和空间场景中,实现历史背景和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的“双面绣”。文化保护传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搁置、僵化粗糙的仿造,而是通过文脉挖掘和现代表达,重构空间叙事,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各类人群有共情、能体验、愿消费的当代场景,以此来实现其价值。
经济撬动,存量空间资源潜力的价值裂变。城市更新既关系城市面貌和品质提升,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的明确要求,城市更新正成为促进消费、孕育创新、撬动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威海火炬八街通过景观价值挖掘打造“转角见海”网红地标,带动周边商业文旅氛围崛起,2024年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7.8%,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5.6%;苏州十全街改造后沿线店铺客流量和营业额普遍提升约30%,部分增长50%以上;贵阳太平路通过对原有传统业态进行升级,引进26个新消费品牌,国有资产首年总营收达3270万元;无锡蓝系列园区改造旧厂房为文化科技、数字设计、文旅休闲等不同功能板块,三期陆续引进企业和商户超过100家,2023年园区贡献全口径税收1510万元。这批案例有力带动了片区就业增长、社会投资加大、消费流量提升、营收税收增加,印证了“微更新产生强带动”的经济规律。从潜力挖掘到价值创造,培育新消费、新业态、新动能,老旧街区成为撬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绝非简单的物质空间改造,而是通过治理再创新、文脉再挖掘、场所再塑造、经济再激活,让老旧街区焕发持久生命活力。随着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各地将产生更多承载文化记忆、彰显时代精神、充满蓬勃生机的城市活力街区,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永恒魅力。
玉林东路特色街区是成都市老城区内高端要素集聚、国际交流频繁、城市功能完善的特色片区之一,沿线余平方米,曾面临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老化、人居环境较差、年轻人大量流失、商业逐渐衰败、街区活力减弱等问题。2021年起,武侯区以“烟火玉林·优雅成都”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思路,从空间、内涵、功能、机制着手,实施“惠民、幸福、动力、颜值”四大工程,统筹推进“由街区打造带动社区治理、片区发展”的城市更新模式,焕新沿线商铺产业,促进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存、烟火市井生活、时尚潮流街区交相融合,打造公园社区幸福生活新场景,创造“回归老城、更新老城、活化老城”的成功典范。
蓝系列项目原址为无锡市轻工冶炼厂、针织厂、五金厂等诞生于上世纪不同年代的工业遗存,以及部分废弃的供销社、蚕种场等老旧单体建筑和民居。2019年起,引导社会公司参与投资、改造、运营,采取片区统筹的更新方式,对存量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注重差异化、互补型、联动式的功能布置和业态选择,打造综合型产业园、数字文化产业聚集区、生活休闲文化商业街等不同功能板块,先后衍生蓝系列标志性项目,“退二进三”实现企业孵化和业态增值,变“存量空间”为“增量价值”。
太平路街区位于贵阳市老城核心区,涉及居民628户,曾面临设施老化、环境欠佳、交通拥堵、建筑陈旧、业态单一等多重挑战,已被遮盖多年的贯城河于2019年被国家列为黑臭水体,曾经的“一品泉”消失,成为城市文化缺憾。为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感、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激活片区闲置资产商业经济价值,2023年启动了太平路街区改造提升工程,采取“EPC+F+O”模式(F为融资,O为运营),充分的利用老墙、老街、老巷等蕴含云岩文化的独特资源,打造专属旅游体验,以河为带,串联周边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商业街区,整体塑造贵阳特色城市文化空间。
火炬八街原本是威海市一条普通的城市支路,沿街38栋建筑,建于20世纪90年代,旁边的环境杂乱、临街私搭乱建、建筑外立面陈旧、配套设施不足、商业业态匮乏,严重影响区域风貌。2022年,威海市以开展省级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双试点”为契机,选取火炬八街更新项目先行先试,依托周边山、海、岛、礁、林等独特的自然景观条件,在保持原有特色和魅力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环境改造、景观设施提升、休闲空间打造、服务设施完善、管网配套以及智慧旅游建设等措施,整体提升街区品质。改造后的火炬八街风貌焕新、业态升级、人流量持续上涨,带动周边景区走红网络,助推旅游“井喷式”增长。
十全街是保持“两街夹一河”形制的特色古街,两公里沿线苏州园林、百年名校、外事宾馆、新潮商铺、传统民居众多,具有综合多元、开放包容和自我生长的特征,近年来,出现步行空间狭窄、公共空间缺乏、水街特色不显、部分资产低效闲置、古城街道活力不足等问题。2024年起,面对苏州提振经济、激发活力的现实需要,十全街以共生式可持续城市更新为理念,通过步行改善、文化赋能的空间改造,践行共同缔造、长效治理的工作路径,打造以人为本的古城保护更新街区。改造后的十全街焕然一新,行人络绎不绝,经济活力提升,文化影响增强,已成为苏州CityWalk热门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对河道保洁工作实行常态化管理,保障城区河道水清、岸绿、景美,为市民提供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春日的重庆珊瑚公园,4.23公里亲水步道蜿蜒延伸,市民王女士带着孩子在新铺的透水混凝土路面上追逐嬉戏。
劳动是什么?劳动带给了我们什么?万千广厦,万家灯火,幸福美好生活图景离不开广大建设者用汗水去浇筑,用劳动去擘画。
今年以来,随着多项政策落地落实,各地纷纷从标准、供地、建造等方面入手,快速推进“好房子”相关建设工作。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也是湖北省顶级规模、藏品最丰富的国家级综合博物馆,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漆木器、楚秦汉简牍、先秦及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为特色。
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启动,设置13个行业领域赛道并单设开放性创新赛道
筑牢安全防线 共护美好家园——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侧记
一季度建筑业产值增10%、商品房销售涨6.4% 河南平顶山住建“开门红”赋能城市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