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千山越万水逐“绿”向“智”暖万家
天寒地冻,挡不住建设者的只争朝夕。投资超过百亿、长度超过130公里的“聊热入济”工程,正在横跨聊城、德州、济南的六个区县,向省会主城区加速进发。
隆冬时节,位于济南市长清区燕王村北的“聊热入济”南线穿黄盾构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600多吨重的盾构机正在地下53米处,以每分钟5厘米的速度向前掘进。目前,总长度4500米的穿黄隧道已经“潜行”近1600米。
“聊热入济”,是将聊城市茌平区信发集团的电厂余热通过长输管网引入济南,分南、北两线实施。其中,南线余公里,北线余公里,也是全国最长、管径最大、供热能力最强的长输供热管道。
作为重大工程节点,南线穿黄隧道盾构施工工期短、距离长、坡度大、地层黏、空间小、风险高。按照工期进度,每月需要掘进450米。而黄河两岸以粉质黏土地层为主,细颗粒含量高达60%,刀盘容易结泥饼、滞排,施工难度极大。
塔吊林立,火花四溅……在济南起步区崔寨邢渡村外,北线穿黄隧道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地下28.6米的始发井内拼装盾构机,直径7.7米的刀盘即将下井。完成拼装、调试后,即向黄河对岸掘进施工,全长大约2100米,预计6个月实现贯通。届时从聊城茌平电厂来的热源将在这里下穿黄河,抵达历城区华山街道接入济南供热主管网。
黄河对岸的德州市齐河县,也开始铺设管线。重点工程得到了沿线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在手续办理、土地征用等方面积极协调。这一民生项目正加速推进,力争早日建成达效。
作为实有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济南面临着冬季取暖需求一直增长和绿色低碳发展要求逐步的提升的难题。
在需求侧,由于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市人口和建筑面积持续不断的增加,再加上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用热需求持续攀升;在供给侧,热源建设受土地紧张、环保标准等多种因素制约,城市周边热源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用热需求。
冬季采暖一头连着蓝天白云,一头连着民生冷暖。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大趋势下,慢慢的变大的供热缺口如何破解?
基于热源传输效率和成本效益考虑,传统意义上的供热半径,通常被定义在20公里以内。因此,热源多布局在城市附近,有的供暖锅炉甚至就设在居民小区旁。
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有序推动低效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济南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部署要求,寻找新的可靠热源迫在眉睫。
打开眼界、放眼环视,济南及周边的火电机组、钢铁厂、化工厂等余热非常充裕,100公里半径内可实现热源供需平衡。破题的重点是长距离、低成本输热,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热源。
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早年就探索利用章丘的工业余热,采取“换热不换水”技术,获取存量热源“西输”40公里为东部主城区居民供热。2023年实施“石热入济”工程,将80公里外泰安肥城石横电厂的余热调入济南,2024-2025采暖季全面达产,西部城区3000万平方米建筑有了稳定热源。
正在施工的“聊热入济”项目计划于2025—2026采暖季投用,再增加大约1亿平方米的供热能力,为济南都市圈乃至全省跨区域能源合作探索路径、提供样板。
外部的存量余热得到了循环利用,寸土寸金的城区避免了重复建设,不仅节约土地资源和投资所需成本,而且减少了碳排放和空气污染,逐步实现无煤化。
得益于远距离供热的实现,济南中心城区的明湖热电厂、东新热电厂等正在陆续“退役”,拆除后腾笼换鸟,完善城市配套,提高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始终有一种创新开拓精神,在破解难题中一举双赢甚至多赢,是在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征程中应有的态度!
2025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说明,聚力深化数字赋能,推动数字济南建设全面提升。
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推动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借助全国供热行业首个全产业ERP系统,集成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构建了一个从热源、管网、换热站、楼宇到终端用户的综合数字化供热指挥调度平台。
“聊热入济”项目部署垂起固定翼无人机机库,搭载光电吊舱载荷,在工程建设期间全线巡检;采取了自动焊接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焊接质量,并替代人工在基坑作业更安全;创新应用清扫球清洁管道,替代传统的冲洗技术,省去了注水、冲洗、泄水等复杂工序;应用分布式光纤管网监测系统,有效监测长输管道的泄漏和振动,守护管网安全。
自主研发全国首个供暖管家手持一体机,实现快速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无人机厘米级精准定位、实时感知,通过5G网络实时反馈至平台,对漏点第一时间进行抢修。
目前,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成功实施了“热源、管网、换热站、楼宇、用户”五级智能调控。同时,充分的利用无人机、传感器、物联网等先进的技术,实现了对供热系统的全方位、全天候监控。无人值守的换热站每2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借助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自控管网平衡,确保了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
“智慧供热大脑系统”作为这一转型的核心成果,荣获了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济南市综合试点典型案例一等奖。
1月17日,济南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2025年20项民生实事项目。其中一项,便是“更新改造供热设施,织牢织密‘供热一张网’”。
在数字化引领下,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大温差是长距离余热供暖核心技术之一。结合“外热入济”,济南将同步配套新建20座综合能源站、改造350公里城区管网和1000座大温差换热站,打通城区管网输送瓶颈,完善城市管网设施布局,提升长距离输热供热能力。更新,正在不断的提高济南供热能力水平。(济南能源)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践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使命,热力集团“聊热入济”工程——逐“绿”向“智”暖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