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建筑业一季度开局良好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市委“113388”工作体系为引领,以打好“三大战役”、实施“三大行动”为主线,奋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一季度,全市建筑市场主体有序增长,资质内建筑业企业531家,同比增长7.1%;完成总产值46.8亿元,同比增长5.6%,居全省第4位,较上年同期提升3个位次。从构成看,建筑工程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一季度产值41.4亿元,同比增长6.5%,拉动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增长5.7个百分点,占总产值比重88.4%,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安装工程大幅度增长,实现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他工程产值0.6亿元。从行业看,房屋建筑业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比重相当,分别完成产值21.1亿元和20.7亿元;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产值完成2.7亿元,下降14.0%;建筑安装业产值完成2.3亿元,增长11.8%。从区域看,滨城区区位条件优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数量多,建筑市场规模和速度优势明显;一季度完成产值16.1亿元,占全市的34.5%,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同比增速6.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公司数逐步增加,一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6家,同比增长12%;二级资质企业381家,同比增加109.3%;二级及以上资质企业一季度签订建筑工程合同额、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406.1亿和4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和30.6%,我市建筑企业抵御风险和市场拓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季度,全市在库建筑业民营企业458家,占全部建筑业企业数量的86.3%,完成产值30.6亿元,占全市产值的比重为65.3%,占比较上年提升8.0个百分点;全市在库建筑业国有企业45家,完成产值14.8亿元,占比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
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数量增长12%,但是竞争力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一季度签订合同额和完成产值分别为127.1亿和11.2亿元,同比下降2.0%和8.2%。
本年新签合同额是建筑业总产值的先行指标,建筑业企业工作量储备减少,影响企业后续生产经营。一季度,全市新签合同59.1亿元,同比下降54.6%,低于全省57.8个百分点,占全部签订合同额的14.1%,低于全省2.9个百分点,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
受房地产开发持续下行影响,一季度,全市房屋施工面积62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其中,本年新开面积8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
虽然企业数量、产值和签订合同额均有所增长,但建筑业就为人数持续减少,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减弱。一季度期末建筑业从业人员24228人,同比减少13.9%,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349人,同比减少4.3%。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广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但建筑业企业的智能水平仍任重道远。一季度全市装配式建筑产值8643万元,同比减少12.2%,占总产值比重为1.8%;按去年四季度建筑业生产表计算新签运用BIM技术的合同额仅为1141.2万元,占去年全部新签合同额的比重仅为0.03%。
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助力企业提档升级,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综合竞争力。加大对本地建筑业企业扶持力度,着重提升较高资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加快培育一批扎根本土、规模优势显著、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切实提高本地建筑业企业市场占有率。鼓励中小企业提升资质等级,在专业细致划分领域打造有一马当先的优势的施工技术。
支持建筑公司进行智能化改造,鼓励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组织产学研合作。全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探索深化BIM 技术应用,提升预先制作的构件智能化生产水平和装配式建筑品质,加快智能建造项目培育及经验复制推广。加强人才培育,为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基础。积极开展人才论坛,创新竞赛等活动,选拔培养城市建设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聚焦建筑工人产业化、职业化“两个转型”,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建筑工人职业能力。
引导企业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增长点,把握“两重”“两新”“三大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不断深耕本地市场、扩大省外市场,支持市内建筑企业以组建联合体的方式,共同参与省外高端建筑市场之间的竞争。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导向,引导部分企业由单纯承接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型”企业,向参与项目谋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型”工程公司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