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英美天价学费割韭菜!揭秘法国艺术生低成本镀金之路
在香港中环荷李活道,有一家独具匠心的艺术空间——维尔潘画廊。它的主人潘雅德,正是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之子。
这家法式画廊落地香港已经六年,在2020年最艰难的时刻,它特别展出画廊镇馆之宝——赵无极的《友谊与融合》,以纪念中法文化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幅诞生于中法建交元年的抽象巨制,以泼墨般的笔触将塞纳河与长江水糅合成文明经纬——当展厅消毒水气味与松节油芬芳交织,恰似两个古老文明在至暗时刻的隔空击掌。
百年前出生的华裔艺术家赵无极,虽毕业于杭州艺术专科,但真正令他艺术生涯腾飞的,是27岁赴法深造的决定。
他在巴黎汲取到的人文艺术养分,点燃了他内心的火花,造就了他在抽象艺术领域中的世界级地位。
其巨幅油画三联作《1985年6月至10月》,在2018年香港苏富比以逾5.1亿港元拍出,刷新了三项纪录。
他不仅成为法国美术院院士,更荣获骑士勋章,成为中法艺术交流的代表性人物。
赵无极并非个例,留法艺术家的名单上还有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樑、方干民、常玉等等,
法国一直是世界公认的“艺术之都”,无论是古典绘画、雕塑,还是现代装置、时尚、摄影、动漫和游戏设计,它都提供了多元且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其艺术教育体系覆盖全面,包括传统造型艺术、视觉传播、应用设计、建筑规划设计、纺织、服装、数字媒体乃至交互设计。
更重要的是,与英美高昂的学费相比,法国艺术教育的“亲民”价格让更多来自普普通通的家庭的留学生看见梦想成真的塑造性。
就读法国公立美院的学生,每年仅需支付400到600欧元的注册费,再配合政府津贴宿舍与学生食堂,留法成本极具吸引力。
27岁的小易来自国内一所艺术专科院校,曾在网上反复浏览法国街头的古建筑与艺术雕像,渐生“走出去”的决心。
为筹留学经费,他先在国内打工数年,最终选择以最低成本实现留学梦——申请法国Beaux-Arts,并成功入住每月300多欧的学生公寓。
他笑言:“靠3欧元一顿的食堂饭,偶尔来杯红酒,一支烟,生活虽然穷,但好爽。”
小易入读的是里昂国立美术学院。他坦言,若不是考官欣赏他作品集的“独特性”,凭他当时磕磕绊绊的B1法语,很难通过口试。
他为准备作品集专门请教过一位留法艺术老师,历时半年精修,才走通申请流程。
入学后第一年,学校要求学生一周提交30张人体速写稿,还要亲手雕大理石像。
“那感觉就像石器时代的艺术工匠训练,”小易回忆。虽然语言成了初期最大障碍,但靠着勤奋,他逐渐赢得老师认可。
“法国老师不怎么包容你法语不好,成绩差会被骂。但他们也会真心夸奖你,有一次老师当众为我鼓掌,我当时有点不好意思。”他总结道,“他们只是脾气怪,教学严格,不是歧视,就是典型艺术家脾气,喜怒哀乐全摆在脸上,追求学术完美与严谨。”
其中10所为国立高等美院,均需通过严格的口试、笔试与作品集审核。学校不强求高考成绩,更注重学生的艺术潜质与创意表达。
这些学院强调“手感训练”,教学过程中甚至保留石雕、速写等传统工艺技术要求,展现法国人对“手艺”与“视觉理解力”的极致追求。
毕业生将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国家艺术文凭(DNA,学士)或国家艺术表现高级文凭(DNSEP,硕士),未来可进入博物馆、艺术机构、设计工作室任职,也有不少人选择走学术路线,继续攻读博士。
除了专业美院,法国公立大学也设有视觉艺术本科专业(Licence Arts Plastiques),目前共13所大学提供该课程。
课程涵盖艺术史、艺术哲学、绘画素描与创作实践,拥有此学士学位者可进一步申请研究型、批判类或教学类硕士。
巴黎第一大学(潘提翁·索邦大学)的视觉艺术专业最为热门,2025年在Parcoursup平台排名第一,大学的美院“索邦伊苏学院EAS”,2022年QS全球大学排名290,提供纯艺,设计,电影等专业本科,研究及艺术博士学位,录取率仅38%
排名其次的是蒙彼利埃第三大学,学院的艺术专业分两个方向,分别是:当代造型艺术创作与实践及游戏设计,值得留意的是它是唯一一家开设硕士游戏设计课程的公立学院,录取率为50%。
排名第三的是图卢兹第二大学,位于法国西南部,其硕士课程涵盖艺术创作、实践及世界艺术等方向,深受申请者欢迎,录取率约为44%。
此外,与英国自费攻读艺术博士的高额费用不同,法国的博士学位体系(Doctorat)支持艺术实践研究,并对国际学生实行几乎免费的学费政策,部分项目还配有奖学金或其他补贴,为那些希望走学术路线、未来在大学任职的艺术生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不过,若选择在巴黎就读及体验更浓厚的艺术氛围,住房、交通及日常开销则可能更高。
当十年前沈阳铁西区的工业烟尘还在《铁西区》纪录片里飘荡时,18岁的Jessi已带着被镜头灼伤的觉醒,踏上逆向的文化迁徙——从东北重工业地带的性别桎梏,奔向法兰西电影神殿的朝圣之路。
在索邦大学的胶片墓园里,这个曾为南特电影节获奖作品颤栗的东方少女,却在论文沼泽中跋涉六年。那些本该用来拆解戈达尔跳接的夜晚,最终沦为生存法则的预演场。
忙碌下,那张电影专业文凭好像也不那么重要,逐渐退出她心坎重要位置。曾在庞比度中心实习的她,面对日日重复的展览值守工作与微薄薪水,渐渐生出厌倦。
“天天面对那些冰冷的艺术品,突然有一天就觉得没意思了。”她说,“我来法国是为了浪漫和梦想,但现实让我明白,衣食无忧才是最需要认认真真地对待的艺术。”
她在法国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困顿经历,为过度理想化艺术即自由的年轻群体提供了现实镜鉴——法兰西艺术殿堂的纯粹性固然闪耀理想主义光芒,但其对研习者的心理韧性、经济基础、文化适应力及职业转化能力所设置的隐形门槛,值得当代艺术学子进行系统性反思。
除了重理论的纯艺术高等教育,法国也有一些偏向职业性与艺术有关的课程,最出名的应该是建筑与设计行业。
其设计专业种类非常之多,包括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建筑和UX设计(应用程序设计),珠宝与汽车设计。
这种以职业为前提的艺术设计学校一般就读五年(BAC+5),头两年学美术基础课,第三年才开始着重职业分类,其学位属于职业认证RNCP专业头衔。
因为公立设计学院入学难度大,近几年,法国坊间的私立设计学院越开越多,如E-artsup、ITECOM、Ecole de Condé等连锁产业品牌学校,校区布满法国各大城市,学费昂贵,师资参差。
由于入学容易,学校朝钱看,老师大部分属合同代课形式,并不专业,有些学校甚至得不到政府认证,也没有在政府规定网站登记职业RNCP资格,但会自发文凭,导致很多留学生懵懵懂懂交了钱就读,毕业时才发现“文凭无效”。
但就读公立设计学校就会拥有保障的法国国家设计文凭与学位,例如DSAA或DNSEP象征着过硬的学术质量。
小雨15岁来法,因法语成绩差,未能考进法国公立设计学院。她选择了巴黎一家私立设计学校,学费虽比英国便宜不少,却发现学校设备老旧,3D课程缺失,教学仍停留在手绘与美术基础层面。
最大的问题是每年找实习,简历投出去一般都是石沉大海,每次都靠父母找朋友才能解决实习的学分问题。
“我本来想学数字交互和产品设计,结果只学了点2D构图,AI和3D几乎没接触。”她无奈地说,“学校也没什么国际学生, 老师说双语教学,大致还是法语为主,我打算今年拿到学士学位后就去英美大学升读电脑数字或AI设计,我喜欢科技感设计,感觉法国太重手工美学设计。”
但法国也有高质量的私立艺术学校,比如Gobelin Paris法国高布兰动画学院是法国知名私立的艺术学校,在动画,3D,视觉传达领域闻名。
它的毕业生遍布全球各大动画公司和影视制作机构,很多名导演和制作人都是这里的校友,他有一个强大的校友网络,例如Pierre Perifel, 他在毕业之后进了好莱坞动画界,参与和指导了the bad guy 等作品。
而且这间学校的学生制作的短片,比如le building,荣获国际多个奖项。
法国艺术教育凭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自由精神和低廉的学费,吸引着全球无数追梦者。
它为那些拥有天赋与坚持的人敞开了一扇机遇之门,但同时也对自律、韧性和现实适应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正如毛姆《月亮和六十便士》笔下的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那个为了追寻艺术梦想不惜抛弃舒适生活、孤注一掷远赴巴黎贫民窟的英国股票经纪人,最终因困顿和病痛而坠入悲剧;
又如名画家常玉,他曾在巴黎蒙帕纳斯的小工作室里三餐不济,终因煤气中毒英年早逝。
这些传奇故事无不警示我们:艺术固然璀璨,但它从未承诺能为你带来安稳的生活。
艺术不是能当饭吃的生计,却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尽的色彩与诗意,是我们青葱岁月的足迹。
艺术属于那些勇于披荆斩棘、坚守那份对美的执着,并在浪漫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的挑战者,来法兰西读艺术,并不是一层学位的镀金那么简单,是对身心的另一种修行。
补充说明:公立学校如ENSAD、ESAD 等每年只招收几十名优秀学生,竞争极为激烈;私立学校(如Penninghen)则更重视申请者的创意和作品完整度。
法国高等教育中,文凭认证涉及多个层次。下面是公立与私立院校在这一方面的对比:
风险提示:非国家认证文凭虽然在设计行业内有一定认可度,但无法直接用于申请国家硕士/博士或公。